中国传统建筑中,书法往往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直到现在,我们常常能在亭台楼阁两边的柱子上见到书法家题写刻就的楹联,同时还有与楹联相匹配的匾额,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。楹联就是以竹木金属等材质刻成的悬挂在建筑左右对称部分(如柱子)的对联。逢年过节我们还有在门上贴春联的风俗,这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。

对联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样式。分上下两联,欣赏者面对对联时,右手边的称为上联,左手边的为下联。每联字数以五言、七言最为常见,当然也有多达上百言的长联,以及少至二三字的短联。书写者的名款落在下联的左边,上联右边的则称为上款。

对联是书法创作中最容易的一种形式,也是最难书写的一种形式。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,字字独立。初学者只屑将上下联折叠成大小一样的格子,按格子“填空”书写即可,无需考虑字与字之间、上下联之间的揖让、呼应关系,因此最简单。另一方面,字数相等、上下左右对齐的形式又是对联书写的“限制”,极易导致平板、单调的效果。创作者若想打破平庸,写出精彩的对联作品,则需要在字与字之间以及上下联之间的大小、疏密、开合、欹侧、浓淡等方面作出变化,同时又要整体性的协调,因此它又是最难的。

Image

图7-1 行书对联(梁文斌)